余姚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技养猪,京东是认真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擦什么药最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43456.html

提到猪,或许你都不屑一顾,《红楼梦》里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何况,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猪的国家,中国人祖祖辈辈吃了小1万年的猪肉了,对猪的了解那是血液级的了。

那么,真相是这样吗?

好,先来认两个汉字,请说出它的读音和含义。

怎么样?你是不是在偷偷藏你的大学学历证书,假装你没念过书。

第一个“豕”,念shǐ,就是猪,甲骨文中就有这个象形字了,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

第二个字“彘”,念zhì,指的是母猪。

假如你生在大明朝,不认识上面两个字,后果会很严重。每次一吃猪肉你要是直接说,我要吃猪肉,你急了骂人说你是头母猪!估计早被威武的开国皇帝朱重八给砍了项上人头。

明太祖朱元璋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是要避皇帝名讳的,明朝“朱”是国姓了,让这个在百家姓里排行第17的姓氏一下子荣耀到鼎盛。所以,当时与“朱”同音的“猪”当然不能随便乱叫了。

那怎么办?明朝百姓难道每次吃猪肉都说“吃豕(shǐ)”吗?难道明朝人下馆子,都跟小二高喊“来盘豕(shǐ)“吗?捂脸……

就算骂人,说,你这头彘!也显得好没力度。

其实,明朝普通老百姓念书的人更少,文化水平跟我们现在的硕士博士差不多,大多老百姓也不认识这个写在甲骨文里的豕(shǐ)字,何况念着也别扭。所以,当时“豕”字大多时候只是用在书面语里。日常口语还是得有别的更通俗的词代替猪才行。

这个问题,显然我们圣明的洪武帝朱重八同志也早想到了,他老人家说这个简单啊,灵光一闪,直接下发一道圣旨,说天下老百姓以后都管猪叫“肥肥”吧。

“肥肥”够萌吧?万万没想到朱元璋同志那么可爱。您别笑,这可是社长博览群书,考据野史才挖出来的学问。

不过,“肥肥”萌是萌,也足够形象生动,但是读起来似乎更适合朱元璋大明朝首都金陵等地温婉的南方人士,北方的大老粗们感觉“肥肥”读起来吧,就像是让自己在抖音学小姐姐轻握粉拳噘嘴装嫩卖萌,总是不得劲,浑身不自在,甚至说不出口。

于是,北方的爷们就发明了另一个充满喜感的词“万里哼”来代替“猪”,由于读起来画面感和音效绝佳,自此“万里哼”也在大江南北流行了起来。

其实,朱元璋对猪的态度还算开明(不像他的优秀子孙明武宗朱厚照直接颁布诏令禁止养猪,因为他姓朱,还属猪),除了您别直呼“猪”之外,其他基本不管,甚至有一次还亲自为猪做对联。

话说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在金陵城微服私访,看到家家户户都贴了对联,朱元璋非常高兴。突然,朱元璋发现一户人家没有贴,就径直走了进去。原来这户人家是骟猪(绝育手术)的,家境贫寒根本买不起对联,朱元璋立即送命人准备笔墨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朱重八同志虽然一辈子忙着当和尚、当乞丐、造反,念书不多,“吟诗”不行,但是“作对”却天生是一把好手。上面这幅对联通俗而精到,妙趣横生,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流传至今。

从朱元璋的故事里,我们发现当养猪都分化出“骟猪”的职业的时候,证明我国养猪业确实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了。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为了回顾养猪历史,社长翻了翻古籍和考古资料,发现我国是最早将野猪驯化成家猪的国家,早在在西安半坡、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掘出距今六、七千年前家猪的骨骼,而在广西桂林甄皮岩墓葬中出土地家猪的猪牙和颌骨,距今已余年,这说明我国的养猪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了。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豕尊

而有文字记载记录的,最早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了。这说明距今多年的殷商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养猪了,不过那时候猪是养在家里的,人猪生活在一起,那是人和猪最亲密的历史时光。以至于,猪这个老伙计,直接被我们默认为家庭成员,甲骨文的“家”字就是明证,“家”由“宀”(家)与“豕”(猪)相组合而成,无猪不成家啊,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里也解释:“豕居之圈曰家”,可以作为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养猪业已遍及各地,地处东南的越国,还开辟猪山,专门为了牧猪。什么意思,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猪不是在圈养的,而是漫山遍野像马牛羊一样放牧的。社长称之为“古法牧猪”。

西汉白玉猪

两汉时,养猪业继续发展。早期农书《记胜之出》记载用葫芦瓤作饲料,能把猪养肥。据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马皇后,有兄弟5人,都经营养猪业,当时流传这样的民谣:“苑中三公,门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猪声”,足见养猪是一门易致富的热门行业。

魏晋南北朝以后,养猪方法又有改进,从以放牧为主变为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著名的《齐民要术》中就总结了当时的养猪经验。

隋、唐以来,我国养猪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养猪成为一种产业。唐代官方和民间都养猪,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诗圣杜甫居四川时就有“家家养乌鬼”的诗句。

宋元时期,三部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摄要》中都载有养猪经验的内容。关于猪饲料,王祯《农书》说:“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以饲之”。北方陆地可种马齿苋,以及薯、芋、菜叶等喂猪,提倡因地制宜,广辟饲料来源。

及至明、清时代,养猪肥田,养猪致富已成为我国农村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产业。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牧养》中所总结的养猪法是:“猪多,总设一大圈,细分为小圈,每小圈止容易猪,使不得闹转,则易长也”,那时候开始意识到通过小猪舍限制猪的大范围活动,以减少消耗,快快长肉。

此后,到了新中国长期依然是靠民间散户圈养猪为主,后来才学习了西方技术,利用一些机器设备组建了大型养猪厂,以养瘦肉型猪为主。

但实际上,猪自从被人类驯化至今,就失去自然演化的机会了,完全是围绕着人类的喜好去发展身材了。

浙江良渚博物馆猪的驯化图

这张社长今年国庆节在浙江良渚博物馆里拍到的猪的演化历史图,就可以看出,猪的演化路径,屁股和腿越来越大,头部不断缩小,以满足人类希望多产肉的需求。

但是,下一步猪要怎么演化,社长真的不知道什么因素会影响到这一点,直到昨天,社长参加了科技感十足的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

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

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在现场宣布,京东金融从即日起正式进行品牌升级,京东数字科技将成为整个公司的母品牌。京东金融作为京东数字科技集团旗下子品牌,此外,京东数字科技旗下还将包括着京东城市、京东农牧、京东钼媒、京东少东家等子品牌。

当社长看到“京东农牧”这个业务板块时,心里就嘀咕:难道京东也要养猪了吗?

果然,不一会,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技术研发部总经理曹鹏就真的宣布了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德发合作成立“京东农牧院士研究院”,而养猪正是京东农牧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京东并不是自己要建养猪场亲自养猪,而是将自己的技术输出给整个养猪行业,助力养猪整个产业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李德发院士笑意盈盈地上台做了一场妙趣横生、脑洞大开的《我想象中的猪场智能化》主题演讲,于是,京东要高科技、智能化养猪的消息不胫而走,刷爆了朋友圈和各大新闻网站。

这些年,社长亲自探访过了网易丁磊位于浙江安吉的未央猪猪场,也见证过阿里云的云养猪计划。但是,这次见了京东数字科技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养猪的方案后,还是虎躯一震,眼前一亮。

京东数字科技到底怎么养猪?

技术出身的人,往往信仰代码即是造物主,总觉得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京东数字科技农牧团队在最初决定养猪的时候,也对技术有着迷之自信。

但当他们闭门造车,研发出一套智能模型兴冲冲地拿到养猪场去测试,发现完全脱离实际,不能用,被那些养猪的员工狠狠地嘲笑了一把。

回去后,他们就谦虚多了,意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传统产业有其复杂性,互联网公司要去帮助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俯下身子,真真切切摸熟摸透整个产业的门道,把握住产业的真正痛点和需求,然后再结合自己擅长的那些技术,去开发相应的产品。

于是,京东数字科技的农牧团队就真的下到猪场,吃住在那里,和那里的员工一起劳动,喂猪、清理粪便、防疫等,将养猪的全部流程都了然于心。

京东农牧团队发现,虽然中国每年有7亿头生猪出栏,出栏量占据全球的55%以上,市场规模达到1.1万亿元,但是中国生产每公斤猪肉的饲料成本却是美国2倍,人力成本是美国的5倍。

所以,降低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是京东农牧团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京东农牧的饲喂机器人

京东农牧团队在中国农大与京东农牧联手打造的“丰宁智能猪场示范点”里,上马了京东农牧研发的饲喂机器人和智能伸缩猪栏。这样,在生产环节让饲养人员不再从事日常繁重又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更帮助猪场准确纪录每一只猪的实时信息,并保证每一只猪可以合理进食保持较为标准的体型,提高猪场的整体科技性。

饲料方面,李德发院士多年的研究经验发现,以前喂猪都是粗放型喂养,猪吃多少,完全靠人自己掌握,经常造成饲料浪费,而且猪吃得过多,成本也会增加,吃的营养搭配不好,长得也慢。

与京东农牧合作以后,李院士就给京东农牧提供了他们研究了30年的猪饲料精准配置数据库,这样,猪饲料里搭配的营养物质更为科学,出肉率更高,出栏时间缩短了5-8天。

此外,京东农牧研发出了猪场农业级摄像头,可以做到猪脸识别,确认每头猪的身份,动态获取猪场猪的数量以及每头猪24小时的行为。

这个用处非常大,当一头猪去饲喂机器人跟前吃饲料的时候,机器人会根据摄像头识别出这头猪,知道它的年龄、体重等情况,然后就因猪而已地提供给它饲料数量,如果这头猪今天的饲料摄入已经足够,机器人就拒绝给它供应饲料,控制每头猪都可以保持瘦肉比例的合理体型,同时节省饲养成本。

同时,通过猪脸识别,可以监测到每头猪的健康状况,是否得病,是否精神不好,进食是否正常,然后及时预测或报警,方便养殖人员及时医治和预防疾病。

巡检机器人

环境对猪的生长也至关重要。京东农牧研发出了巡检机器人,它可以在猪舍四周24小时循环,检测猪舍的气体、温度、湿度,将信息传到控制中心,来调整猪舍风速,调整温度,保持空气优良。

另外,京东农牧还安装了妊娠母猪的智能化设备,从温度、饲料、疾病预防、孕检等多方面专门服务有身孕的母猪顺利安全生产。

猪场的废物处理,京农农牧也在积极探索,如果未来实现智能化,达到环保标准,可以提高空气指数、环境指数,减少污染。同时,将猪场的粪便经过发酵以后直接喷到玉米地,实现种养结合,实现变废为宝。

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些酷炫的饲喂机器人、智能伸缩猪栏、猪脸识别摄像头、巡检机器人等高科技物联网设备(IoT)后面,真正在操作和指挥的是神农大脑(AI)和神农系统(SaaS)。

神农大脑可以通过SaaS系统发布任务给饲养员,也可以控制物联网设备直接执行任务。同时,神农大脑还能对收集到的环境参数进行统一管理,经过智能分析后,自动对风机、水帘、暖气等设备进行调节,保证养猪场温度、湿度、空气维持在适合生猪健康生长的最佳状态。

神农系统(SaaS)能够连接神农大脑、神农物联网设备与一线饲养人员,通过规范、标准的任务流程和指令发布取代人工决策,避免决策失误。

如果把京东农牧这一整套智能养猪方案推广到养猪行业,预计可以帮助大中型养殖企业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节省饲料8-10%,缩短出栏时间5-8天。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整个中国养殖业应用这一解决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业成本亿元。

未来,京东农牧完全可以把这一套系统扩展到养鸡、鸭、鹅、马、牛、羊等养殖领域,彻底打开京东农牧的赋能之路,其价值不可估量。

看了这么多,我们发现,京东农牧并不是自己要下场亲自养猪,而是赋能养殖业,将自身积累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输出,与行业know-how深度结合,俯身产业端,助力养殖业走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道路。

“数字科技的本质是,以产业既有知识储备和数据为基础,以不断发展的前沿科技为动力,着力于“产业x科技”的无界融合,推动产业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最终实现降低产业成本、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产业收入和升级产业模式”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讲得非常透彻和务实,他指出“单边”的互联网公司推动的产业互联网和传统的产业技术升级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产业数字化需要数字科技和产业的行业know-how无界深度融合,走一条“共建”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产业x科技”的乘数效应。数字科技使产业数字化的结果,从离线的“记录过去”转向在线的“预测未来”。

的确,透过养猪,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产业数字化的道路上,京东数字科技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模式,那就是科技与产业know-how无界深度融合,势必会产生∞的想象空间。

社长在想,猪在人类的饲养过程中不断演化,但是从原始家猪演化到现代家猪之后,数千年来猪已经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这几千年来,养殖技术一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革命。如今以京东数字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养猪,很可能会在猪的进化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