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余姚四大古村 [复制链接]

1#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文献名邦”、“东南名邑”和“越州巨镇”的美称。

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远古文化,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也正是由于余姚深厚的文化底蕴,余姚的古村才极具特色。今天小编带大家逛一逛余姚四大古村。

一、芝林村

芝林村名的由来,也有另一些说法,《孙氏家谱》中亦有“先祖采芝入林”的记载。当时,芝林取名槠林,意为林立茂密。清代起改称芝林。改名是因为当时修槠林庙时,请慈城书法名家梅调鼎题写庙匾。梅先生入旧庙时见楹联上有“采芝入林”之句,便以为此芝此林即为村名,便提笔挥毫,写就“芝林庙”三字。后人也就约定俗成,开始称槠林为芝林,故有了现在的芝林村名。同时,也有传说认为这里气候适宜生长草药,因盛产灵芝而得名。还有的说是因为横贯芝林村的白岩溪呈“之”字形而得名。

在革命战争年代,芝林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年到年部队奉命北撤为止,为浙东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芝林村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秀美自然景观的山乡古村落。

旅游贴士:

1、从宁波汽车临时南站坐车到余姚汽车南站

2、从余姚汽车南站坐余姚路在河姆站下车,转路,在芝林菜场站下车,步行至芝林村。

二、芦田村

芦田村位于四明山镇西端,整个村子就依附在龙山头之下,三面环山,状属一把四平八稳的太师椅。川媚泉香,山厚林茂。它将传统风水理论融入自然之美,养山造湖,掘井为宅,营建出既具四明山平台开阔视野,又有山林幽居之趣的宜居家园,折射出中国文化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适合红枫漫山的秋季登临造访。

芦田人大姓为王氏。相传年前,王氏祖先从嵊县东林三角道地去上虞乾溪扫墓,路过此地,见此山谷,面南背北状若圈椅,川媚泉香,山厚林茂,便心生喜欢,随手插芦于田定宅,于是,奠定了芦田村五百年基业。以后村内芦竹摇曳,田地间,茅屋连片,鸡犬之声渐盛,后人感念于先人的插芦于田的恩赐,故名芦田。

在芦田村口有一祠堂,其正式名字叫“树滋堂”。建于清晚时期,分前后两进,两边为厢楼,天井中有戏台一座。戏台与后进之间用卷棚廊轩相连接,在我市古戏台中极少见,目前保存基本完好。令人惊叹的不仅是建筑的独特,更是那几根一抱有余的高达五米的石柱,犹如天外来客。到过芦田,看过祠堂里的石柱,你也许会怀疑在崎岖的山路上祠堂是否也是神的杰作?

芦田村,民宅以台门为主,呈现余姚、嵊州、上虞三县(市)交界的独特文化风貌;因处在晋唐诗路之上,遍留古诗遗韵。家族宗法严峻,重诗书砥砺,文风鼎盛,代出名士,并以状元村自居。

旅游贴士:

自驾:从宁波自驾到雪窦山,沿S向西北方向行驶12.2公里,左前方转弯,直行14.1公里,左转进入黎白线,沿黎白线行驶2.8公里,直行进入甘油线,沿甘油线行驶10.4公里,左转行驶米左右,便到了余姚,嵊州,上虞三地交界的芦田村了。

三、桐岭村

桐岭村位于余姚市丈亭镇东北部的山坳中。这个村的特点是进村必须要经过一个百米深的山洞,否则要绕很多山路,“世外桃源”的称呼与此洞有关。山村风景迷人,隧道、水库、旧宅、溪流、山谷、林木、杨梅、古桥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大自然画图。古村住宅、祠堂、明堂等古建筑多建于清代早期,古朴端庄、整齐幽雅,格局错落有致。四面崇山峻岭,绿水环绕,鸟鸣幽谷、风光旖旎。

村口,一座三孔石梁桥横跨山溪,一块桥板的侧边刻有“积善桥”三字。溪水很浅,清澈见底。据村中一位老人回忆,积善桥有些年代了,多次修建,最近一次重修恐怕也有一百多年了。传说中,村里有很多人不小心从桥上掉下过,虽然桥高水浅,但都安然无恙。这是一个谜。这谜也给石桥增添了几分神秘,就像眼前这个古老的山村一样。

过桥后,一条弯弯曲曲的卵石路伸入村子中央。眼前的桐岭村几乎成了一个空壳村。卵石砌成的房子,有的淹没在荒草之中,只剩下断墙残垣;有的已经墙倒壁坍,屋架子任凭风雨剥蚀。还没倒塌的房子,大多没锁门,里面那些竹椅、板凳、灶台似乎还在等待主人回来亲近。

村中的觉林寺是一个古老的禅寺,屡毁屡建。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唐景福二年()置名保德,宋治平二年()改赐觉林院额”。明永乐十二年()举浙江乡试第一、次年又中进士的郑维恒曾到过觉林寺,当他踏上积善桥时,吟出了“绿树障红日,青山带白云;泉从幽涧落,路向小桥分”的佳句。

据村中古寺存续时间推测,桐岭村少说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村里的居民都姓陈,最多的时候有二百多户七百多人。虽说是深山冷岙的山村,桐岭的陈姓也曾有点来头。传说乾隆皇帝与桐岭村还沾点亲。相传乾隆皇帝为了本人身世,曾经六下江南,当他破解自己的身世之谜后,在海宁盐官的陈阁老生前书房内挥笔写下“双清草堂”,寓“双亲”、“省亲”之意。当然,这只是戏说,并无实证。

旅游贴士:在余姚搭乘路公交车到姚东村站下车,步行至桐岭村即可。

四、金冠村

金冠村位于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区,距余姚城区约10公里,33省道从村口经过。金冠村由金岙、里冠佩和外冠佩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里冠佩和外冠佩在历史上合称为“冠佩”。村名缘于金冠玉佩这个意思,三个自然村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风格,保持着鹅卵石、石砌墙、木结构的风貌,是一个典型的古村落。年8月,该村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其中,冠佩村更独特,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是“红色山村”,红色遗迹保留完好自然村之一。还有不得不说的一个非同凡响的历史人物——朱舜水,余姚四先贤之一,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从朱廷碧到朱舜水,金冠村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

金冠村的老房子多为木结构,很矮小,新建造的房子也都是木结构。而全村所有建筑的墙体则是用石块砌起来的。村里横跨溪流的古桥一座连着一座,大多是由窄窄的青石板铺就,抚摸它们,指尖不觉流淌出岁月的质感。

百年老桥双喜桥位于冠佩溪的上游,是旧时外冠佩村跨越冠佩溪的主要桥梁,也是冠佩溪上唯一一座圆拱形石制高桥。桥正中两侧的护栏石板上刻有“双喜桥”的名称和“横山曲水”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正好点出了金冠村的地理风貌和山水奇景。

吊口楼位于金冠村和外冠佩村的中心,它本是越地民居中一种样式独特,由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厢房、围墙、门楼组成的单体建筑。下层中间门厅间内凹,两边楼房以木质花格窗作墙,门厅间通排由6扇木质门组成。上层两边楼房仍以木质花格窗作墙,中间与下层门厅相连,亦呈凹式,形成一个吊口沿廊,形似现代建筑中内凹阳台,即“吊口”,故称吊口楼。

旅游贴士:

1、宁波市汽车临时南站坐车到余姚汽车南站(中心站)下车;

2、步行至余姚汽车南站(中心站)公交站,乘坐余姚路(或路)在金冠村委站下车,步行至金冠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